您目前的位置: 首页» 科学研究» 科研团队

中医肝病学PI团队

 1. 学科带头人车念聪教授简介


 

研究领域:温病学、温病条辨方证研究、中医内科脾胃病肝胆病证治规律研究(病毒性肝炎、肝纤维化、肝硬化、肝脂肪化、胆囊炎胆石症)

学术成果:先后发表《从1056例乙肝治疗看中医辨证论治》、《中医治疗病毒性肝炎新进展》、《脂肪肝中医治疗思路》等学术论文80余篇,先后参编、主编《临床中医内科学》、《实用中医消化病学》、《脾胃调摄明理》等专著9部。近年来主持、参加市局级科研课题5项,其中《慢性丙型肝炎的临床与实验研究》、《北京地区慢丙肝临床流行病学调查》等课题在十余年研究基础上,将中医药治疗病毒性肝炎的证治规律研究进一步推向深入。共获各类教学、科研成果奖10余项,其中省部级成果奖3项、局级成果奖3项。《"软肝煎"治疗慢性乙型活动性肝炎及抗纤维化的理论、临床与实验研究》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进步三等奖。

人才培养:任硕士导师已培养硕士研究生18名,任博士研究生副导师培养博士生2名。作为本科生导师,指导212名本科生。培养学生基于中医思维,运用现代实验研究手段,对慢性肝损伤性疾病(病毒性肝炎、肝纤维化、肝硬化、脂肪肝、酒精性肝损伤)等中医证治规律进行研究。

主要业绩:2001年获国务院政府津贴;2009北京市优秀教师;2012北京市第八届教学名师;2014北京市师德先进个人;2016年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任教育部特色专业负责人、教育部中医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北京市中医重点建设学科负责人。兼七个学会理事、常务理事。

本团队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密切结合临床,充分利用现代化科学技术,多学科合作开展中医肝病的综合研究,以非酒精性脂肪肝、慢加急性肝衰竭、肠源性内毒素血症、慢性肝病为主要研究方向,带动其它中医肝病的研究,已经具备开展较高水平的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的条件。通过对以上科研项目的研究,培养了人才,锻炼了队伍,整体实力逐渐增强,较好地推动了本学科学术水平的提高。近5年承担国家自然基金、市自然基金项目,承担北京市市教委重点项目等,建设国家级名老中医工作室,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论文100余篇。

研究方向

1.中药及其复方防治非酒精性脂肪肝的药效作用机制研究

2.中药及其复方防治慢加急性肝衰竭的药效作用机制研究

3.中药及其复方防治慢性肝病的药效作用机制研究

实验室研究内容:

1.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密切结合临床,建立并完善中医药防治非酒精性脂肪肝、慢加急性肝衰竭、肠源性内毒素血症、慢性肝病的药效学综合评价体系。

2.建设血清药理学技术平台,建立快速灵敏、客观规范、适合中药复杂体系的药效学评价技术。

3.以改善肝脏病理、肝细胞信号转导、肝脏微环境,促进肝细胞再生为研究重点,进行中药防治慢加急性肝衰竭、非酒精性脂肪肝、肝纤维化等的基础与临床应用研究。

实验室设备与环境:

实验室依托于学校的现代医学研究测试平台(形态学研究测试平台、分子生物学研究测试平台、蛋白质组学研究测试平台、机能学研究测试平台、生物医学信息检测与处理实验室、食品药品安全评价中心),在肝组织病理学检测、生化检测、核酸检测、蛋白质杂交等方面均建立了成熟实验方法。


2.团队现状

研究方向:中医药防治慢性肝病的治规律及作用机制研究。以中医经典理论为指导,加强基础与临床的合作,采用循证医学及系统生物学等方法,开展中医药防治慢性肝病慢的辨证体系、病证规范化、证治规律、临床疗效评价及作用机制的基础研究。

科研工作:进五年发表核心刊物论文(车22:张9,高9:刘文兰). SCI论文3篇;近五年承担国家自然基金项目3项。北京市自然基金3项,获2014年华夏医学奖三等奖。

                                                  

                                                 博导张秋云         硕导高连印       硕导杜宇琼             硕导刘文兰


3.研究生招生

研究生导师及研究生培养情况:团队现有博士生导师2名,硕士生导师4名。

已毕业硕士研究生21名,在读硕士生15,作为副导师培养博士生3名,新招在读博士生1名。

毕业硕士生有3人考取博士研究生,其余均在医学相关领域顺利就业,就业率100%。研究生均获得国家三等奖学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