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目前的位置: 首页» 学系

中医基础学系简介



教育教学:

中医基础学系是由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和中医医史文献学3个二级学科组成,致力于中医基础知识与理论教学与研究的单位。学系现有教师14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4人,讲师7人;博士生导师3人,硕士生导师8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达到100%,45岁以下教师占57%。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方向为中医证治本质及疗效机制研究,中医诊断学研究方向为中医四诊数字化及本质研究,中医医史文献学研究方向为中医药文献整理与应用研究。招收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医医史文献专业科学学位硕士研究生,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科学学位博士学位研究生。

学系以“筑牢中医学基本功,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为教学主旨,主要承担中医专业、中药专业及全校其他相关专业本科中医基础课程教学工作,如《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医古文》《中国古代文化基础》《中国医学史》《中医文献学基础》《内经选读》《中医各家学说》《中医学基础》等14门课程的本科教学任务,每年720学时左右。同时,学系建有《医古文》《内经选读》《中医诊断学》《中国医学史》《中医基础理论》《中医文献学基础》《中医各家学说》7门校级网络课程,便于学生课下开展自主学习。

学系还承担《中医病因病机研究》《中医辨证论治学基础》《中医学基础实验技术》《中医药文献研究》《临床文献评价与利用》《科研思维训练与中医药文献研究方法》《中国传统文化概览》7门研究生课程,总计174学时。

学系建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高益民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北京市中医管理局王鸿谟名医传承工作站、北京市中医管理局冯建春名医传承工作站、北京市中医管理局崔锡章名医传承工作站的建设工作。此外,通过聘请国内知名专家、教授担任讲座教授,积极支持教师参加学术交流,推动学系教学、科研工作的建设发展。学系教师除教授医古文课程教师外均具有医师执照,具有主任、副主任医师等职称。

为实施精品教育,培养中医药学高级科学技术人才,学系已有12位老师担任过本科生导师。近5年获批第二课堂项目26项,本科生科研创新项目21项,北京市教委实培计划项目5项,长学制导师项目9项,指导本科生发表论文11篇。在思想教育、专业学习、实践技能培训、个人生涯规划等方面为学生进行个性化指导。


教学研究:

1.近5年,学系获批校级、院级教改课题10项,发表教学论文11篇。

2.近5年,学系教师作为编委参加编写各级各类规划教材,包括《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学导论》《中医诊断学》《中医学概论》《中医学基础》《中国医学史》《中医各家学说》《循证中医药临床研究方法》《医古文》《古代汉语》等20部。

3.2016年,陈婷老师获第四届“中医药社杯”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教师教学基本功竞赛二等奖。

4.2018年,董晓英老师获首都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教学设计比赛一等奖。王佳佳老师获首都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教学设计比赛二等奖。

5.2020年,章红英、董晓英老师获首都医科大学教育教学奖。

6.2021年,刘文兰老师获首都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优秀本科生导师称号。

7.2021年,王佳佳老师获中医药学院青年教师教学设计比赛二等奖,孙超老师获中医药学院青年教师教学设计比赛三等奖。

8.2022年,孙超老师获首都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二等奖。

9.2022年,刘文兰老师获校级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科学研究:

近5年,学系共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3项,国家社科基金1项,教育部社科基金1项,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课题5项,北京市社科基金课题3项,北京市教委人文社科重点项目1项。发表核心期刊学术论文51篇,参编学术著作6部。获发明专利1项。

2017年,李冬华老师获评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第四批基础优秀人才。

2020年,李冬华老师获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科技进步二等奖。